2023年,為遏制房市炒作與高房價,央行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嚴格限制第二戶以上貸款成數,並擴大影響換屋族群。這些措施看似為首購族謀福利,卻意外使合理換屋與升級需求受到嚴重抑制。
📋 簡易目錄
- 🏦 信用管制讓資金斷流,抑制需求反成房市隱形殺手
- 📉 六都交易量急凍,房市進入低迷期
- 🏗️ 供給問題才是房價高不可下的根本原因
- ⚠️ 若不調整,台灣房市恐面臨崩潰危機
- 💡 觀點與建議:房市該如何走出困境?
- 🔚 結語
🏦 信用管制讓資金斷流,抑制需求反成房市隱形殺手
2023年,為遏制房市炒作與高房價,央行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嚴格限制第二戶以上貸款成數,並擴大影響換屋族群。這些措施看似為首購族謀福利,卻意外使合理換屋與升級需求受到嚴重抑制。
「以小換大」及「以舊換新」是房市中重要的循環機制,能讓資產重新配置,促進流通,並帶動新建案銷售。但政策導致這部分需求被壓制,市場買賣循環被截斷,導致大量潛在買家變成「有錢也買不了」。
資金流動性受阻後,不僅買方動能降低,建築業接案銳減,房仲、代銷業業務縮水,都市更新案因資金不順而陷入停滯。這對整體房地產產業鏈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破壞產業健康生態。
此外,市場資金緊縮使得房貸成長放緩,銀行放款意願下降,形成惡性循環。資金無法有效流入房市,抑制了整體交易量與市場活絡度,讓房市面臨結構性冷凍。
📉 六都交易量急凍,房市進入低迷期
六都人口超過1600萬、戶數接近700萬戶,理想狀態下每月交易量應維持在2至3萬戶,確保供需平衡與產業鏈健康運作。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2020至2022年間,六都月均交易量約2.5萬戶。
然而,自2024年起,月均交易量驟降至約1萬戶,交易量減幅高達58%。這代表超過一半的買賣需求被壓抑或消失,市場活力顯著萎縮。
指標 | 2020-2022平均月交易量 | 2024-2025平均月交易量 | 交易量變化率 |
六都房屋交易量(戶) | 25,000 | 10,500 | -58% |
交易量急凍,房仲與代銷面臨客戶流失,營運壓力倍增,不少中小型企業陷入倒閉邊緣。建商銷售停滯,推案量減少,資金回流不及,甚至導致部分建案延期或流標。
對金融機構而言,房貸成長停滯代表利息收益減少,信貸風險管控壓力提升,進一步限制放款彈性。這些連鎖反應使得市場進一步陷入低迷,影響整體經濟活力。
🏗️ 供給問題才是房價高不可下的根本原因
央行把房價問題歸咎於投機炒作,忽略了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結構性供給瓶頸。以下四大問題是長期制約供給端的主因:
主要原因 | 詳細說明 |
土地取得成本高 | 台灣土地稀缺、地價飆升,加上土地使用管制與開發成本高昂,增加建案成本。 |
都市更新整合難度大 | 權益人眾多、法規複雜,協商流程冗長且容易引發法律糾紛,導致開發時程拉長。 |
建築法規複雜 | 容積獎勵制度繁瑣,流程耗時且缺乏彈性,抑制建築創新與快速反應市場需求。 |
營造成本飆升 | 原物料價格大漲,缺工問題嚴重,工期延長進一步推高總成本,讓建築成本居高不下。 |
即使央行繼續壓抑買方需求,供給端若無法有效增加,房市仍難以出現價格鬆動。供需失衡使得房價維持高檔,市場流動性不足,形成價格僵固狀態。
此外,都市更新停滯帶來老屋存量不減,存在潛在安全風險與都市功能老化,影響居住品質與城市競爭力。
⚠️ 若不調整,台灣房市恐面臨崩潰危機
房市如今就像一顆被不斷壓制的氣球,表面雖然看似穩定,但內部壓力持續累積。若政策未放寬買方限制,導致交易量長期低迷,建商資金鏈斷裂、推案停擺、營造業大量裁員甚至倒閉將不可避免。
都市更新案停擺更將導致老舊房屋安全隱憂增加,造成地震等災害風險上升。房仲市場萎縮使得市場資訊不透明,價格失真問題加劇。
長期供應鏈崩解不僅影響建築業,也波及鋼鐵、水泥、家具、家電等相關產業,對GDP成長造成負面衝擊,並拖累整體經濟復甦與就業市場。
💡 觀點與建議:房市該如何走出困境?
針對現況,台灣房市需要從「壓抑需求」轉向「活絡市場」,從供需雙端入手,具體建議如下:
- 加速都市更新與土地整合:建立跨部會整合機制,簡化審議程序,縮短開發時間,降低投資風險。
- 修訂建築法規及容積獎勵制度:提高彈性與效率,鼓勵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建築密度與品質。
- 控管營造成本與解決缺工問題:推動產業升級與職業教育,穩定材料價格,提升工地效率。
- 審慎調整貸款政策:針對首購與換屋需求提供彈性支持,同時防堵炒作,平衡市場健康。
這些措施若能落實,有助於打通供給堵點,促進交易活絡,實現房價合理回歸與市場可持續發展。
🔚 結語
央行嚴格信用管制雖有效壓制炒作行為,但長期抑制需求導致交易量驟降,並未真正解決台灣房價高企的根本問題。土地稀缺、都市更新困難、法規複雜與營造成本高昂,才是影響房市供給的主因。
若不及時調整政策,房市可能陷入長期停滯,甚至全面崩潰,造成經濟結構性傷害。投資人應密切觀察政策與供給端變化,謹慎評估市場風險與機會。
唯有從結構性問題入手,台灣房市才能走出困境,實現健康穩定與永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