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執行痛點 碳權中心講座分享企業ESG多元動機與挑戰

【碳權中心提供】隨著永續浪潮席捲全球,永續議題正深刻影響企業經營環境,成為不可忽視的變動因素,各領域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 ESG 轉型挑戰。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舉辦「從《臺灣企業 ESG 調查報告》解析企業永續的實踐趨勢與挑戰」推廣講座,邀請國立政治大學信義書院研究總監李竺姮,透過實際調查數據,為與會者剖析臺灣不同規模企業實踐 ESG 的現況及挑戰,吸引不少產業界與學術界人士報名出席。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開場時說明,大學學術研究回應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 USR)的重要一環,在於透過知識力的介入,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公共利益。當今,環境保護的推動不再是理念的倡議,而是為了全球人類得以生存下去的緊迫氣候議題,中山大學碳權中心希望透過講座的推廣,媒合大學知識力與在地企業的實踐力,讓生態環境、社會、企業營利之間,找尋到契合且平衡的可能契機,進而為臺灣公民社會累積新動能。

李竺姮分享政大信義書院於2024年執行臺灣企業ESG調查報告,透過採便利抽樣與滾雪球抽樣調查,成功收集有效問卷 611 份,領域涵蓋金屬機電製造業(27%)、民生傳產醫藥業(17%)、批發零售運輸倉儲業(16%)等多個產業,規模含括59%中小企業、21%上市櫃公司以及 20% 大型企業。故此調查報告可視為透過瞭解ESG概念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的實踐現況,從其行徑與行為選擇之間分析可參考借鏡之處,更重要的一點在於讓中小企業對 ESG 的認知和執行輪廓,首次透過數據的勾勒浮上檯面。

講座中,李竺姮深入分析企業關注永續的動機。三成上市櫃公司主要為配合國際公約或國內政策法規的發展而關注永續議題;反觀未受法規規範的大型企業,有逾四成是因為符合公司經營理念與價值觀而開始想做 ESG;而部分中小企業則將 ESG 浪潮視為可以提升公司市場競爭力之契機;臺灣B型企業中,有超過半數、大多屬中小規模者參與此次問卷調查,其中,更有近乎八成做 ESG 都是出於主動動機,符合其「使商業活動發揮對社會及環境的正面影響力」之企業本質理念。

企業在推行永續所遭遇的困難為何?李竺姮坦言,這個研究問題其實是研究團隊推動此一調查的主要動機。規模各異的企業所共同遇到的挑戰,普遍都在於缺乏人力、資金,或缺乏對此領域相關的知識。但值得關注的一項重點,更在於中小企業認為,目前較主流的大型企業永續作法並不適合中小企業學習,大多國際規範的法遵實與中小企業的日常營運相去甚遠、關聯薄弱。因此,若要與中小企業進行ESG的對話,她認為更應從他們所關注的利害關係人管理出發,以提升品牌聲譽、提升競爭力、符合永續供應鏈需求等面向進行溝通與推進。

李竺姮強調,永續講三件事,首先,企業不論規模大小,作為社會的一份子都具有影響力,必須對其影響力負起相應的責任。其次,企業在進行決策時,除了股東利益外,還需平衡包括員工、客戶及社區在內的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最後,企業的經營成果不應僅著重於獲利,更要避免產生外部成本,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此次推廣課程活動由中山大學碳權中心主辦,旨在強化企業對永續議題的認知與實務能力,協助企業掌握永續轉型關鍵,建立具體可行的永續發展策略。相關活動請見國立中山大學碳權中心網頁最新消息。

(公共事務組編修)

解析執行痛點 碳權中心講座分享企業ESG多元動機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