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戶相忍為國 卻淪打房受災戶

聯合報/ 本報記者 鄭國樑

桃園航空城開發與徵收面積創紀錄,被視為國家重大建設,孰料面對拆遷戶安置,原本宣示的「先建後拆」屢次跳票,拆遷戶甚至被央行「打房」政策掃到,優惠利率沒下文,連貸款都卡關,中央卻擺出「事不關己」的態度,難怪「佛系」市長張善政也怒批中央。


政府為推動桃園航空城,多次大開支票,包含優惠補償、獎勵疊加方案,信誓旦旦要作到「先建後拆」,讓拆遷戶「零負擔」擁有新家園,如今卻變成公股行庫放款額度「掛零」,真是情何以堪。

前市長鄭文燦為降低拆遷民怨,強調航空城緊鄰國際機場,若按一般方式補償,拆遷戶恐難負擔高房價,祭出無前例的多重補償獎勵,高額補償吸引其他徵收補償案要求比照辦理。


中央推動「先建後拆」立意良好,不管選安置宅或安置街廓,可等到新家蓋好再拆舊房,執行上卻面臨公設、管線延宕,拆遷期限二度延到明年底,會不會再延期仍未定。


拆遷戶「相忍為國」,眼看新家快落成,卻遇到政府推出新青安政策,掀起炒房購屋熱,緊接著央行祭出信用管制打炒房,等著搬新家的拆遷戶,需要申請房貸、土建融資,卻碰上史上最嚴貸款審查,加上公股行庫額度縮水,多次陳情仍無回應,成為壓垮拆遷戶的最後一根稻草。


平心而論,航空城拆遷戶的貸款總額度不高,推估1、2家大型行庫分行即可吸收,更何況拆遷戶配合國家建設,並非囤房、炒房的投機客,中央政府思維僵化,讓拆遷戶成為「受災戶」,其中不乏經濟弱勢族群,卻找不到安身立命的住所。


從桃園航空城拆遷戶貸款卡關,再到南部風災受災戶等了1個月,才等到政府設立前進指揮所,「民之所欲,長在我心」,賴政府還記得嗎?

拆遷戶相忍為國 卻淪打房受災戶